芳喵一直宣導「處理掉導致你自律神經失調的因素」,這樣才不會有個一直傷害你的東西在那,跟你的治療和自我照顧的努力,強力拔河,害你遲遲不能康復,日子過得很辛苦。
然而,很多人對於壓力、對於自己的心理狀態,覺察與認知是極低的,搞不清楚自己為何自律神經失調,所以也就無從下手拯救自己。
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那些一家之主的內耗心事》,我覺得能極大程度的幫助大家找出一些線索,對症下藥。這本書知識密度很高,我挑出一些精華來跟大家分享。
推薦《那些一家之主的內耗心事》的原因
過去這十年來,芳喵多次被讀者們問到,很好奇是男生得自律神經失調比較多,還是女生比較多?
這個問題,其實很難回答,因為男生通常比較不願意求助,比較傾向硬撐,所以我無法從找我私訊、我網站流量中的性別比例來推測。
曾經有醫生說,他認為女性比例比較高,但問題是男生通常也不太願意就醫,所以,這位醫生若是從就醫比例來看,其實也很有可能是不符事實的。
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那些一家之主的內耗心事》,或許能道出女性自律神經失調的比例可能比較高的原因。等等,看到這裡,男性的你,可能覺得這本書跟自己沒關係了,不要這麼急著跑走!(笑
我相當建議男性也看這本書,未婚男性可以藉此瞭解現代女性要的是什麼,她們的掙扎是什麼,你更懂女性,調整自己的期待,你會更有機會獲得佳人傾心。而有伴侶的男性,瞭解你們之間的衝突原因,瞭解她為何可能造成你的壓力,你會比較有辦法調整和找方法解決,說不定,你自律神經失調的原因也跟親密關係有關,只是你以前沒有認知到「原來關係之間也會有壓力」。
博客來購買:《那些一家之主的內耗心事》(使用此購買連結,價格不變,芳喵可以獲得少少幾元分潤,以維持網站運作)
身與心會互相影響
「早期醫學主要抱持身心合一的看法,神經醫學和精神醫學並非各立門戶。直到二十世紀,才漸漸分化、獨立出神經科和精神科,現代醫療也開始主張身心二元論。然而近十幾年來,醫療領域重新重視身體和心理的相互影響,認為二者密不可分。」
『早期醫師使用「心因性神經症」(psychoneurosis)來描述所謂的功能性神經障礙,意即在大腦、脊髓或神經系統中都找不到結構上的病變,有別於運動失調症、腦瘤、腦出血等器質性疾病。你可以將心因性神經症想像成需要油、清潔或只是上發條的手錶,而器質性疾病則好比手錶的重要零件已經壞了。』
雖然現在醫學上已經開始重視身心合一,於是在台灣有了「身心症」這樣的名詞,將一些「非器質性疾病」歸類到身心疾病,屬於身與心互相影響的疾病。但是,一般的人們卻還沒有這種觀念,所以我經常在讀者的私訊中看到不願意調整心理狀態,不願意管理壓力的現象,在他們看來,身體壞掉,就只是生理問題,跟心理沒什麼關聯,甚至還很多人跟我強調「我心理沒有問題!」。
這樣的想法會出現一個問題,當你始終沒有處理導致生病的源頭,那麼你就會一直生病。用一個比較好理解的比喻,芳喵最近因為運動意外而左手腕骨折了,如果我一直像那次意外一樣,持續地撞我的左手腕,你覺得我的骨折會好嗎?
婚姻之中的內耗
「兩百五十年來,女性的尊嚴和地位顯著提升,這帶來許多變化。女性進入工廠、辦公室、學校和各種專業領域工作之後,大大拓展了生活經驗,也改變了她們對傳統家庭主婦角色的態度,這是極為重要的心理事實。」
「她們在經濟上變得更獨立自主,也更注重自我發展和實現,因此不會勉強自己留在不理想的親密關係中。某種意義上,這代表她們拒絕被傳統女性角色所局限,以及追求自由的決心。離婚和家庭主婦的神經衰弱,都反映了女性的不滿。她們開始反抗陳舊的制度,並對現況感到不滿,尋求改變,尤其是在舊觀念依然盛行的情況下。」
最近在臉書上有一則引起熱議的貼文,大意是一位女性參加了與台積電工程師的聯誼,結果發現那些男性只談論可量化的優秀成就與經濟實力,認為這樣就應該有女性願意託付終身,卻絲毫沒有談論到他們本身有什麼可以吸引女性能在婚姻中感到幸福的特質、想法。
結果,出現了一些議論,認為這女人不食人間煙火,這麼好的經濟實力還有什麼不滿,言下之意,女人在他們看來,依舊是無法擁有與男人匹敵的經濟實力,應該要為了那樣的飯票,貢獻自己的青春,相夫教子。這就是舊觀念依舊盛行的現象。
有另外的貼文就針對這個議題提出想法,一位女性明明單身就可以無憂無慮,自己賺、自己花,還可以爽爽存 ETF 等退休,到底男性能提供什麼讓女性願意把自己變成整天焦慮的大媽、照顧公婆的看護、養育孩子的保母、操勞家務的女傭?
本書是針對家庭主婦而寫,但我認為,並不會只有家庭主婦有內耗,如果上述那些相反的想法存在於伴侶關係中,兩人的內耗都會很大。女性獨立自主現象的崛起,其實對男人造成的壓力也很大的。
我從來不是傳統女人,我老公也很能接受這一點,他是真正的打從內心男女平等( or 用他的話說,他覺得我是男的,我才是老公),所以我們相處的10年知心好友時間,再加上成為伴侶的17年,共27年,吵架爭執的次數屈指可數。我們自然也就沒有這方面的內耗。稱讚他,也要稱讚我自己,選得好!(笑
對負能量的過敏反應
「神經衰弱患者會把日常的小刺激放大成災難。」
『神經衰弱的主要症狀之一是恐懼,對日常生活的擔憂,即擔心工作、家裡的經濟狀況、家人的健康,或是過度放大任何一絲可能造成嚴重後果的事物,深信一定會發生災難性結果。「持續擔憂未來」既是造成神經衰弱的原因,也是神經衰弱的症狀之一,換句話說,人如果陷入神經衰弱,就會更容易擔憂,造成惡性循環。』
特別摘錄這一段,是因為在我的讀者中,真的很常見!在心理學上稱為「災難性思考」。所以通常這類讀者,芳喵都會建議去找心理師做心理諮商,改變一下這種惡性循環,否則,自律神經失調真的很難好。
『還有一種特殊的恐懼類型,早期的學者將之命名為「慮病症」(hypochondriasis),患者會過度擔憂自己的健康狀況,譬如把每一次心臟快速跳動都放大成心臟病,每一次側邊刺痛就解讀成胸膜炎,只要咳嗽就擔心得了肺結核,腹痛就懷疑是胃癌,頭痛則是腦瘤或精神失常的前兆。慮病症患者由於過度關注自身,才會留意到許多平常被忽略的感覺。
為此患者會不斷尋求檢查和建議,所以他們特別容易成為江湖郎中或騙子的目標,因而受騙上當,花一堆冤枉錢購買昂貴而無效的偏方。』
這一類患者,在我的讀者中也偶有出現,比如,一天量N次血壓、一天量N次血糖,一天量N次體溫,一天量N次心跳,明明醫生覺得沒有必要,卻還是自費做斷層掃描和核磁共振,醫院所有的科別全都逛過了,不論檢查結果如何告訴他,他沒有器官壞掉,他卻還是覺得自己得了罕見疾病。
用我的話說,這是自己搞死自己!強烈建議接受精神科治療以及心理諮商。通常醫生也會建議病人,不要一直關注身上的症狀。而我則是會建議讀者,「凡被你關注的事,必然會被放大」,你越關注症狀,你越會覺得症狀好像越來越嚴重,越來越難以忍受,所以,轉移注意力吧!別讓自己一直去感覺症狀。
「精神衰弱」涵蓋一系列病徵
- 持續的擔憂和恐懼
- 持續出現強迫思考或疑慮
- 特定的強迫行為或癖好
「大多數患者並不會及時就醫,而是自己想辦法對抗疾病,卻因此陷入漫長而徒勞的掙扎,每一次失敗都更加強化恐懼、焦慮或強迫意念。」
某些讀者很抗拒走進精神科就醫,覺得那是神經病才會去的地方,又或是對藥物有錯誤的偏見、迷思,抗拒吃藥,想要不藥而癒。因此,很多人就從「輕度、中度」自律神經失調,逐漸演變為「重度」自律神經失調,直到痛苦得要死,才能突破心魔,願意就醫,白白多受苦了很長一段時間。
「在所有神經質問題中,精神衰弱和歇斯底里症的病因主要源自患者的性格,也就是說,比起外在事件的影響,這些病症跟人格更有關。」
這裡要說明的是,人格與天生遺傳、後天環境型塑有關,並不是不可調整的,不要因為以為是天生的、無法改變,而放棄做一些努力。我們當然無法徹底變成另外一個人,但是我們可以調整到「不會搞死自己」的程度。
哪些人格類型容易患上自律神經失調?
在這邊,書中針對家庭主婦做說明,但我認為,其實男人、女人都有這些類型的人,兩性都值得參考,書中例子太多、太長,我就比較中性地簡短解釋。
第一類是「過度追求美感型」或「高度敏感型」
這類人,簡單說就是「吹毛求疵」以及「過度放大」,生活中、工作中、人際關係中,處處都有他們看不順眼的地方,事事都有讓他們神經緊繃、不舒服的地方。
不光是他們自己會消耗過大,跟他們相處的人也會很辛苦。我在讀者中,不時會看到這種因相處壓力而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的案例。在書中稱為「受折磨的家人,每個家庭成員都感到壓迫」。
第二類是「具有高度良知型」或「過度盡責型」
『若這樣不幸的人是個家庭主婦,她將不停「收拾」,不斷追逐一個遙不可及的理想——「完成所有家務」。然而,家務的本質在於,無論做了多少,它永遠不會結束。這種過度盡責的人,除非她是由鋼筋鐵骨和強韌橡膠打造,否則在不停日以繼夜、氣喘吁吁地追逐那個虛幻目標的過程中,最終將在壓力之下崩潰。』
書中另外的例子也很常見,就是「不容許自己休息,享樂」,因為會有罪惡感。我以前也是這樣的。在芳喵的讀者社群中也有這樣的讀者,都已經病了,還一直想強迫自己「衝!衝!衝!」,就是不願意好好的停下來休息。這種人格,男女都有,不是只有女人會這樣要求自己。
芳喵只想說「放過你自己吧!」,身體都抗議了,快去把你腦子裡的價值觀換一換,學一學什麼是「適可而止」。
第三類是「過度情緒化型」
「當面對困難,有些人會表現出恐懼和憂慮,有些人則會不加思索地倉促行動,另一些人會燃起鬥志,試圖突破阻礙,還有一些人會迅速調動認知資源,運用過去經驗,制定出明確的計畫以達成目標。」
書中舉例,當孩子咳嗽,過度情緒化的母親會聯想到肺炎這種可能致命的嚴重疾病,於是經常不必要地聯絡醫師,使得醫師的電話總是被佔線。
當老公遲遲未歸,過度情緒化的妻子便會開始擔心是不是車禍了?是不是被強盜殺了?是不是屍體在外面無人認領?是不是外遇了?
「總是傾向往壞處想,而忽略更合理的解釋,彷彿對糟糕的結果有種執念。」
這種類型的人格也很常見,以前我還會苦口婆心地開解,但是我發現這樣的讀者,真的有執念,如果我想讓他們往正面一點想,他們會要我給出保證,然而,我無法給保證呀!所以,後來我就很少在這上面多說什麼,不是我沒愛心了,而是做無用功,會佔據了我回覆其他讀者的時間,芳喵的一天也一樣只有24小時呀!與其浪費時間,不如建議他們去做心理諮商,讓專業的來。
本章節最重要的一句話:「個人成長的重要目標之一,即學會管理和控制情緒,以確保人類最高級的器官—大腦的主導地位。」
生活方式也可能是問題
「詢問女性患者的私密病史時,經常會遇到一個難題,即女性往往不願意講述那些對她來說既痛苦又不重要的細節。某些人很難想像恐懼、疼痛不適、失眠等困擾可能源自單調的家務、性格特質或跟丈夫的衝突等問題。此外,即使有些女性很清楚困擾自己的根源所在,卻羞於啟齒,只描述表面症狀。」
在芳喵看來,男性很多時候更不願意講述這些細節,更難想像身體病痛跟那些因素有關,或許是文化上的差異,在西方,男性可能沒有這麼壓抑,但在東方社會,還蠻普遍的。
書中寫到這一點,是因為作者想表達,醫生很難探知病人到底哪個環節出問題了。各位做為病人,如果遇到願意探究你病因的醫生,要坦白一點,不要辜負了人家的好意,畢竟,在台灣可沒有這麼多願意花時間探索病因的醫生,尤其是大醫院的精神科,醫院希望醫師達成配額,一天要看上百個病人,每個人能分配到的時間可能只有三分鐘,這也是為什麼常常有讀者說,他覺得是被醫生趕出診間的。
『生活富足卻缺乏目標。「動奮工作和憂慮」竟然跟「閒散和不滿」有相同結果,雖然令人難以置信,但事實上,兩者都會削弱身心的能量,因此是類似的禍源。』
這一部份,我之前也有在《心流:給予自律神經適當的「好」壓力,活出健康喜悅》一文中提到過「無聊也是種壓力」,講的就是生活沒有重心、缺乏目標、缺乏揮灑熱情的喜好。我當初病得最嚴重的時候,正是我一生中最愜意、最悠閒、正在做貴婦的時期,所以當醫生問我有沒有壓力、有沒有重大創傷事件時,我什麼也說不出來。這一種莫名的壓力,知道的醫生也不多,所以當時的醫生也是滿臉疑惑。
其他可能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的原因
在書中,作者還提到了其他可能致病的因素,礙於篇幅,我無法一一挑出精華部份。
- 家務分工與家庭關係造成的摩擦
- 對不愉快的事情採取何種反應
- 貧窮所造成的心理後果
- 性方面的不愉快
- 伴侶是神隊友還是豬隊友
- 當在關係中處於弱勢時,生病成為一種抵抗的武器
- 與伴侶磨合不良
- 婆媳問題
只要你想,總有辦法對症下藥
書中最後一章「找出內耗根源,對症下藥」,我想可能是最能帶給大家希望的章節,但,我無法一一詳解,推薦看一看書,為自己的內耗根源找解方。
這裡我想提的是,首先,我們都要有「成長心態」,相信即便是看起來很無解的事情,實際上都可能有辦法,只是我們還沒看到、找到、想到,只要你想,永遠都可以尋求更好的方法,不斷嘗試調整。多去看看別人怎麼解決的,可以給你帶來一些啟發和靈感。
我們要成為解決問題的人,而不是被問題解決。
博客來購買:《那些一家之主的內耗心事》(使用此購買連結,價格不變,芳喵可以獲得少少幾元分潤,以維持網站運作)
如果你覺得芳喵的文章和私訊能提供幫助,願意協助網站永續營運造福更多人,以及讓芳喵能有時間在私訊中照顧讀者,歡迎打賞芳喵,打賞芳喵有很多方式,你可以用優惠價購買你需要的東西順便無痛贊助芳喵,或是直接小額贊助芳喵,不管你選擇哪一種方式,芳喵都感謝你^_^
前往打賞芳喵:https://fangcat.com/reward/
我個人臉書沒有「自律神經失調」相關資訊,所以請不要加我個人臉書。若是不想漏接最新文章、活動、溫馨提醒或想跟我私訊,你可以選擇以下幾種方式....
- 索取資料點這裡找芳喵助手群:如果你沒有想問芳喵問題,只是想索取資料,請使用這個管道,減輕芳喵私訊暴量的壓力,感恩!
- Line私訊點這裡加入芳喵好友:跟芳喵一對一私訊。(請不要Line和臉書都私訊,重複私訊會浪費我的時間,使得其他讀者被延後回覆,若是被我發現重複留言,我會延後回覆你的私訊唷!)
- Line社群點這裡加入芳喵隨筆:本社群屬於佈告欄,禁止發言,這樣大家才能接收「最新文章」、「讀者康復快報」、「聚會資訊」、「溫馨提醒」等等。
- 點這裡加入芳喵隨筆臉書粉絲團:請點選追蹤→接收通知→搶先看,這樣你才會看到新訊息唷!可一對一私訊。(請不要Line和臉書都私訊,重複私訊會浪費我的時間,使得其他讀者被延後回覆,若是被我發現重複留言,我會延後回覆你的私訊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