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神經失調患者,不論程度輕重,都需要持之以恆的運動來幫助自律神經活化和平衡。要能持之以恆就必須考量自己的條件和喜好,必須不斷嘗試各種運動,直到找出適合自己的,做起來有點樂趣的,還要拿捏運動的量和強度,千萬不要操之過急,否則自律神經會大大地抗議。
自從這次身心科開始治療至今,我的每日例行事項漸漸多起來,之前介紹過散步、腹式呼吸、曬太陽、入睡前儀式等,最後一件醫生教我的事情是「冥想」。加上吃藥,每天總共六件事情,都不是需要花太多時間精神的事,很容易做到,除非太懶,但為了健康著想,還是不要太偷懶比較好。自律神經要健康,自律的能力還是得要有一點的。
為了讓我的自律神經保持平衡健康,除了按時吃藥之外,有幾件事情是每天一定會做的,在放鬆方面是之前提過的「腹式呼吸」,在睡眠方面是「入睡前儀式」,在運動方面是「散步」。今天要提到的是「曬太陽」。
恐慌發作是種很嚇人的經驗,一般人常誤以為是精神疾病,白話就是心理有病,甚至是急診室醫師也會有分不清楚的時候,我某一次進急診,醫生堅持我發作前應該是很焦慮的,我和妹妹滿頭問號,明明就聊得很開心,哪來的焦慮。
為了讓我的自律神經保持平衡健康,除了按時吃藥之外,有幾件事情是每天一定會做的,在放鬆方面是之前提過的「腹式呼吸」,在睡眠方面是「入睡前儀式」,今天要提到的則是運動方面的「散步」或可說是「走路」。
「自律神經失調」並不是那種可以「藥到病除」的疾病,它也不是一次治好就可以「一勞永逸」的疾病。就像感冒一樣,虎視眈眈地等著你免疫力低下的時候。「自律神經失調」也是如此,潛伏著等待你將健康本錢揮霍殆盡時,就是它再度現身的時候。
「3行日記健康法」這本書的作者小林弘幸,是日本體育協會公認運動醫師,也是順天堂大學醫學部教授。他身為研究自律神經的權威,曾指導過頂尖職業運動選手、藝人、文化界人士如何提昇他們的表現。經常出席以朝日電視台《全民家庭醫學》為代表的眾多健康節目,簡明易懂的醫學解說深受觀眾好評。
你是否常常在床上翻來覆去就是睡不著,情緒開始變得焦躁,覺得翻來覆去的時間白白浪費了,結果更難以入睡。又或是睡是睡了,但很淺眠,醒來仍然覺得疲倦,並沒有睡飽之後該有的神清氣爽。自律神經失調的時候,這些情況都很有可能發生,所以比起健康的人,自律神經失調時就更需要入睡前的儀式,來提昇睡眠品質。當然,恢復健康後保持這個習慣,也比較容易維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