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神經失調需要檢測皮質醇、血清素、自律神經狀態作為治療參考嗎?

在芳喵的讀者社群中,經常有人討論要去做皮質醇(可體松)和血清素、自律神經的檢測,有些讀者就來問我,同時也問了他們自己的身心科醫生與中醫,是否真的需要做這樣的檢驗來作為治療參考?多了這個數據,治療會不同嗎?事實上是不需要的。讀者請我寫一篇說明文宣導,避免大家花冤枉錢,做不必要的事,那麼,應讀者要求,我就完整的彙整一下醫生以及理論上的各種觀點。

腦部有多少血清素是目前無法檢驗的

其實很久以前,就常常有讀者問我是不是要檢驗血清素濃度再來決定要用多少藥物?但是有接受治療的患者都知道,醫生並沒有要求我們去做檢驗,所以我就請教身心科施養賢醫生。

醫生表示,驗血的血清素濃度無法呈現在腦部究竟有多少血清素,所以沒有參考價值。

血清素有超過 80%是存在於腸嗜鉻細胞(EC cell),其次為血小板 (血液中的血清素主要存在於血小板),而僅約2%存在於腦部與中樞神經系統。

市面上檢驗血清素的方法,主要是測血小板中的血清素,但我們要知道的並不是那在血小板中的18%血清素,而是腦部和中樞神經系統的血清素是不是足量,但應該沒人想打開腦袋和脊椎做檢驗吧!

自律神經失調或許不是血清素濃度的問題

在比較古早的年代,有一種質疑精神科使用血清素類藥物的爭論,曾經的主流血清素假說認為,血清素缺乏使得病人有憂鬱症、焦慮症等身心疾病,但研究發現證據不足,並不是所有病患都缺乏血清素,這也讓人很納悶,因為血清素類藥物的確有其療效,那作用的機制到底是什麼呢?

芳喵又再度去請教施養賢醫生,醫生給我們上了一堂理論課,現在的理論認為,可能是血清素受體出了問題,人體因為壓力等等各種因素而需求大量的血清素,被迫增加受體數量想取得更多的血清素,受體數量失控暴增,導致每個受體搶到的血清素不足,就增生更多受體,以為這樣可以搶到更多血清素。這個大腦指揮中心傳令的地方大亂後,身體各種功能就會出現問題。

人體回收血清素的地方在神經細胞的突觸,血清素在傳令後就會被回收。

血清素類藥物主要是抑制回收,使得突觸間的血清素濃度不會因為回收而變少,加上新運送過來的,有效提高血清素濃度,告訴這些受體,都有都有,不要搶,受體被滿足了,不覺得需要那麼多受體來搶,慢慢地就會刪減多餘的受體,使得受體恢復正常數量,身體的功能就會慢慢回復正常。

所以,再次地,血小板中的血清素濃度無法反映神經突觸間的血清素濃度,也無法呈現受體數量。

血清素濃度低,跟很多疾病都有關係,且不能顯示是哪一種自律神經失調

在作為治療參考的依據這方面,數據應該要能提供各種疾病的血清素濃度是多少的標準。但事實上,現在沒有這樣的標準,也就是說,目前的研究只能證明血清素濃度低與很多疾病有關,卻不能提供判別是哪種疾病。

目前認為與血清素有關的疾病有:自律神經失調、心因性消化不良、腸躁症、非季節性憂鬱症、焦慮症、強迫症、自閉症、纖維肌痛症、偏頭痛、肝腫瘤、性功能障礙等等。

我們無法從血清素濃度判斷是以上哪種疾病,就更不要說判斷更細的自律神經失調類型了。

更何況,這些疾病其中有很多不只跟血清素有關,還跟另外兩種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正腎上腺素)有關,同樣的,沒有標準可以判斷。

可體松(皮質醇)濃度無法用來辨別身心疾病

可體松(皮質醇)也是個常常被討論的話題,皮質醇是壓力下的產物,所以又被稱為壓力荷爾蒙,濃度高,可以被視為壓力大,自律神經失調的患者普遍壓力大,所以濃度高也是可理解的。

根據嘉義基督教醫院的檢驗說明,皮質醇檢測的用途是用來判斷腎上腺腫瘤、腦下垂體腫瘤、異位產生ACTH之腫瘤、全身性腎上腺功能不足、cortisol生物合成之代謝途徑發生缺陷、評估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的調控是否健全、庫欣氏症候群、愛迪生氏症。

檢測主要是根據濃度變化的規律來辨別是哪種疾病,在大安聯合醫事檢驗所的說明中,憂鬱症並沒有可供判斷的規律節奏,我想可以推論身心疾病都是相同的沒有規律節奏可供辨識。

況且,精神科(身心科)醫生並沒有要求病人做此檢測,所以,皮質醇也是不需要檢驗的。

自律神經檢測只有當下的數據

自律神經檢測也是現在很紅的話題,這個問題呢!我也去問過醫生了。

醫生這樣說,自律神經狀態在一天中會有各種不同的狀態,比如當你緊張、忙碌時,交感神經的數據會很高,當你喝著下午茶、寧靜地享受一本好書時,交感神經的數據就會比較低,而副交感神經的數據就會比較高。

但你去做檢測的那個當下,自律神經會呈現怎樣的數據呢?也只能反映出你當下的狀態,並不能呈現你一整天,甚至是這一段覺得生病痛苦的期間是怎樣的狀態。

 

自律神經檢測沒有細部的數據

自律神經檢測為何需要細部的數據?因為,全身各處的自律神經,或是說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並不會一致性的偏高或偏低。

比如,心悸是交感神經偏高的症狀,頭痛是交感神經偏高的症狀,血糖過低是副交感神經偏高的症狀,不流汗是副交感神經偏高的症狀。

這些症狀,以前是同時存在芳喵身上,很多讀者也是這樣各種症狀並存的,所以,當自律神經檢測給你一個整體交感神經偏高的數據時,並沒有呈現那些副交感神經偏高的部份,對於診斷是沒有幫助的,甚至還有誤診的危險性,這點下一段說明。

如何判斷是不是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掌管全身各處功能,所以症狀也會遍佈全身,因此,常常會與其他疾病混淆。

並且,當身體有某種疾病時,很容易對身體造成創傷壓力,使得自律神經混亂,併發自律神經失調。那麼當你看到自律神經檢測顯示你有失調的時候,你就沒有去做其他科別的檢查,萬一你有某種很重大的疾病時,危害就會很大,甚至可能會丟了小命。最近的新聞,沈玉琳就誤以為自己自律神經失調,沒有去醫院就醫,拖了一陣子,病況危急,結果他事實上是白血病,直接進了重症中心。

施醫生說,比較穩妥的作法是先根據你的症狀去相關科別就醫檢查,排除器質性疾病,也就是確認你沒有生什麼真正器官、系統損傷的疾病,最後才來考慮自律神經失調,或是其他身心疾病,由精神科醫生判斷。

延伸閱讀:如何判斷是自律神經失調還是其他疾病?

延伸閱讀:如何確認自己是不是自律神經失調?-醫院檢查清單

判斷自律神經失調類型要看經常出現的系列臨床症狀

上面講了這麼多不需要去做自律神經檢測、血清素和皮質醇檢測的理由,那麼,中醫、身心科醫生到底是怎麼判斷自律神經失調類型的呢?

醫生們是根據我們的一系列臨床症狀,以及症狀變化來判斷我們是哪種自律神經失調的類型,然後根據類型所牽涉的神經傳導物質種類來判斷要開什麼藥。

每種類型都會有一些不同特徵的症狀、持續的時間、發生的時段等等,所以,盡責的醫生會詳細的問診,並且觀察你整個人的狀態,蒐集足夠的線索之後才下診斷。

中醫還有把脈這一種偵測方式可用。

至於藥物劑量的根據是

  1. 體重
  2. 病人身體對藥物反應的靈敏度
  3. 病情輕重程度
  4. 病人身體對藥物的適應程度(副作用有無)

小結:醫生實際上並不需要你去做各種檢測來協助診斷或開藥。

延伸閱讀:自律神經失調的治療藥物,我可以參考別人的藥方、劑量、副作用嗎?(中西醫皆適用)

延伸閱讀:自律神經失調,常用治療藥物說明一覽表

如果你覺得芳喵的文章和私訊能提供幫助,願意協助網站永續營運造福更多人,以及讓芳喵能有時間在私訊中照顧讀者,歡迎打賞芳喵,打賞芳喵有很多方式,你可以用優惠價購買你需要的東西順便無痛贊助芳喵,或是直接小額贊助芳喵,不管你選擇哪一種方式,芳喵都感謝你^_^
前往打賞芳喵:https://fangcat.com/reward/

我個人臉書沒有「自律神經失調」相關資訊,所以請不要加我個人臉書。若是不想漏接最新文章、活動、溫馨提醒或想跟我私訊,你可以選擇以下幾種方式....

  • 索取資料點這裡找芳喵助手群:如果你沒有想問芳喵問題,只是想索取資料,請使用這個管道,減輕芳喵私訊暴量的壓力,感恩!
  • Line私訊點這裡加入芳喵好友:跟芳喵一對一私訊。(請不要Line和臉書都私訊,重複私訊會浪費我的時間,使得其他讀者被延後回覆,若是被我發現重複留言,我會延後回覆你的私訊唷!)
  • Line社群點這裡加入芳喵隨筆:本社群屬於佈告欄,禁止發言,這樣大家才能接收「最新文章」、「讀者康復快報」、「聚會資訊」、「溫馨提醒」等等。
  • 點這裡加入芳喵隨筆臉書粉絲團:請點選追蹤→接收通知→搶先看,這樣你才會看到新訊息唷!可一對一私訊。(請不要Line和臉書都私訊,重複私訊會浪費我的時間,使得其他讀者被延後回覆,若是被我發現重複留言,我會延後回覆你的私訊唷!)

分享本文
芳喵

芳喵

初衷只是紀錄與分享,默默地寫著
突然發現,寫作、分享、解惑,仍然是我最熱愛的事
曾經放棄了這些
竟由生病帶領我回到這條路上,塞翁失馬焉知非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