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從「豪斯醫生影集」看「自律神經失調診斷過程」—症狀篇

從「豪斯醫生影集」看「自律神經失調診斷過程」—症狀篇

很多讀者都以為走進身心科中醫診所,只需要把症狀講一講,醫生就能掐指一算,算出他的身體是怎麼回事,這就是對一件事情不夠了解的時候,普遍會出現的「把事情簡單化」的想法。那我們就是一般人呀!怎麼懂!還是可以大略了解的,有時候看影片就能學到很多。今天讓我用豪斯醫生影集來談一下「自律神經失調的診斷過程」。

差不多每隔一兩天,我就會收到以下這類的問題:「我看了你那篇『自律神經失調症狀』的文章,我覺得跟我的症狀很像耶!所以我應該直接去找身心科嗎?」這類的病友,還會先來問,以免自己判斷錯誤,算是好的,不會自以為門外漢可以勝過七年訓練出來的專業醫生。

但很多病友是「很相信自己對疾病的診斷」,直接就去身心科,甚至一去就對醫生說「我自律神經失調」,而不是先描述自己的症狀。我們可以「懷疑是」,但,憑我們的醫學知識水準,顯然還不到可以「肯定是」的程度。

類似這樣把醫生「診斷疾病」的工作給做了,對醫病關係其實挺不好的,醫生心裡會先產生一股「反感」,「到底你是醫生還是我是醫生?」遇到懶得跟你多費唇舌的醫生,當真就會照你說的病名來決定處方,負責一點的醫生會顧慮很多,不能放開手腳來醫治你,甚至連勸你先去醫院做檢查都很難開口。

事實上,有很多的疾病都會有非常雷同的主要症狀,醫生具有非常深厚的醫學知識做後盾,才能透過抽絲剝繭,分辨出各種病症的不同,絕對不是自己上網路查一查,覺得症狀很像,就可以下決定了。因為我們不知道的疾病太多了。

以下我會先提兩個例子來說明一般診斷的流程,然後再回過頭來說「自律神經失調」的診斷過程。對這些過程有多一點的了解,如此,當醫生告訴你,你不是「自律神經失調」時,你的內心會比較容易接受,當醫生問你很多問題的時候,你也會比較有耐性、認真回答。

🔔全方位掌握自律神經失調康復資訊,歡迎參考自律神經失調康復全攻略」。

「豪斯醫生」影集教我的事

我在「自律神經失調」的治療路途上,很少因為做錯決定而逛醫生,也很少抗拒醫生的診斷而換醫生,其中一部分原因要歸功於「豪斯醫生」這部影集(又名怪醫豪斯)。在這部影集中,有個厲害的頭頭,自然是男主角,他網羅了各個領域很厲害的醫生,組成一個小組。

當他們接到棘手的病例時,常常會在一個板子上羅列病人所有的症狀,有時候還會按照病程發展來列表,因為並不是所有症狀都會在病程初期就通通出現。然後,他們會在另一個板子上列出他們所能想到的,所有「可能的」疾病,根據每個病症「特有的病徵」,一一排除,最後剩下能解釋所有症狀的那幾個或一個。

之後,他們會針對上述的結論,安排檢查來做確認,如果沒有檢查可做,就會開藥方來試探,看看會不會出現「預期」的反應,用這樣的方式來做確認。

芳喵學到的事

  1. 醫生並不是聽完症狀就能神準的判定是哪一種病症,不然交給電腦判定不就得了!
  2. 原來不是所有症狀都會在一開始就通通出現,病程發展是一個重要的線索
  3. 醫生也是需要透過檢查或以藥方試探來確認診斷,不是光用想的就行

「醫生這麼想」專欄教我的事

在紐約時報不時會出現名為「醫生這麼想」的專欄。作者假設讀者具備醫學知識和從症狀推論診斷結果的能力,提供足以找出謎底的資訊,請讀者一起來解謎某個病例所患的病症。參與的人很多,答對的人卻寥寥可數

這裡舉一個病例。有位病患向醫生表示耳朵劇烈疼痛,並且右眼的瞳孔較左邊小。之前也有一次因為耳朵疼痛去掛急診,醫生認為是感染,開了抗生素,幾天後情況好轉。兩個月後又開始痛,抗生素無效。

醫生還是認為應該是感染,但是無法解釋瞳孔的問題,轉介到眼科,眼科無法下判斷,又轉介到神經眼科,那位醫生馬上看出應該是某種症候群的病徵,卻不明白為什麼除了瞳孔問題之外,其他部分都很健康的人會罹患這種症候群。耳朵極度疼痛也跟這種症候群無關。

醫生提出幾個問題:最近是否覺得哪裡特別虛弱?有麻木或刺痛感嗎?最近有沒有舉重?病人表示過去幾個月都有持續舉重,於是醫生又追問了一個問題:舉重之後是否覺得頭部或頸部劇烈疼痛?病人表示的確頭痛不已。醫生終於找到問題所在。

在正確解答中的推演是這樣的:先想出患者為何同時出現霍納氏症候群的症狀和劇烈耳痛的幾種可能解釋,可能是中風,但患者資料並未顯示中風過。帶狀皰疹也可能引起,但是患者缺乏皰疹應有的水泡或紅疹。

第三種可能,因霍納氏症候群受損的神經旁有一條頸動脈正好也經過耳朵,也許是血管壁撕裂,導致血液漏出去,壓迫到顏面神經。所以醫生才追問有沒有舉重,因為舉重有時會造成頸動脈撕裂,這種撕裂傷通常跟頭部或頸部疼痛有關。之後的磁振造影證實了醫生的推測。

芳喵學到的事

  1. 不同科別的醫生所具備的專業知識背景是不一樣的,更何況我們普通人的醫學知識更是少得可憐,不足以做出正確的判斷
  2. 我們以為無關的事情,其實是診斷疾病的線索
  3. 現實中的醫生與影集中的醫生一樣,需要透過某種方式來確認診斷

自律神經失調的診斷過程

看完上述的兩個例子,回過頭來套用在「自律神經失調」的診斷過程。以下資訊是我在過去兩年中,當我遇到無法給予病友「有把握、正確」的回答時,跟我的醫生(養心診所施養賢醫生)請教所得來的知識。

各位可以在「自律神經失調症狀」的那篇文中看到所有的典型症狀,其中有幾項主要症狀,例如:胸悶、心悸、虛弱無力、反胃、恐慌等等,很不幸,有這些主要症狀的疾病太多了,很多疾病都會伴隨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例如:心臟病、糖尿病、頸椎病、憂鬱症等等。

備註:焦慮症,我並未列出,因為焦慮症其實是自律神經失調的其中一種,隸屬於自律神經失調,而不是反過來。這點以後的文章會再詳述。2017.08.07補充更新:「焦慮症」會導致「自律神經失調」?

所以醫生通常會先做瞭解,病人是否已經有到醫院做過「所有可能的檢查」,確認身體的各個器官都正常。如果都正常,其實也不能馬上判定是自律神經失調。(關於「所有可能的檢查」,請看「如何確認自己是不是自律神經失調?-醫院檢查清單」)

例如恐慌症恐慌發作必須是突然出現的,沒有畏懼對象的,在十分鐘內達到最高峰,60分鐘內自然恢復。而自律神經失調的恐慌感卻是全天候的。有的人會想,不是一樣都用抗憂鬱藥物治療嗎?醫生表示,恐慌症之所以會從自律神經失調中特別獨立出來,就是因為它與壓力沒有明顯的直接關係,醫界對病因仍然沒有一致的見解,雖然都用抗憂鬱藥物治療,但是在用藥方面的成分取向劑量,以及生活上的醫囑,其實跟自律神經失調的處理方式還是不同的。

例如思覺失調症,當病人講述上述那些主要症狀時,若是合併了一些體幻覺(例如皮膚覺得螞蟻在爬),聽幻覺,那就不是「自律神經失調」。患者可能會自認為是自律神經失調,但思覺失調是多巴胺分泌過多,自律神經失調這往往是血清素過少;兩者差異甚大。

例如轉化症,在身體出現類似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之前」或「同時」,會發生運動與感覺功能有關的「假性」神經學症狀,例如:麻痺、失聲、目盲、耳聾、或類似癲癇發作等問題。去做檢查卻都正常。這多半跟人際衝突或其他壓力源有關,變成轉化症的原因,可能是患者完全不願意面對人際衝突或其他壓力源,採用吞忍、壓抑的方式,有點像把頭埋在土裡,不去看、不去聽,就可以當作沒發生,可能自己都忘了那些事情,但身體卻會非常忠實的反應一切被我們埋藏掉的。

以上只是列舉,還有很多其他的。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流程裡一樣是抽絲剝繭、根據線索排除,然後去研究最可能的病症,是否可以解釋所有症狀。至於「用藥試探」與「病程發展」,留待下一篇再來聊。

※延伸閱讀:從豪斯醫生影集看「自律神經失調診斷過程」—用藥篇

如果你覺得芳喵的文章和私訊能提供幫助,願意協助網站永續營運造福更多人,以及讓芳喵能有時間在私訊中照顧讀者,歡迎打賞芳喵,打賞芳喵有很多方式,你可以用優惠價購買你需要的東西順便無痛贊助芳喵,或是直接小額贊助芳喵,不管你選擇哪一種方式,芳喵都感謝你^_^
前往打賞芳喵:https://fangcat.com/reward/

我個人臉書沒有「自律神經失調」相關資訊,所以請不要加我個人臉書。若是不想漏接最新文章、活動、溫馨提醒或想跟我私訊,你可以選擇以下幾種方式....

分享本文
芳喵

芳喵

初衷只是紀錄與分享,默默地寫著
突然發現,寫作、分享、解惑,仍然是我最熱愛的事
曾經放棄了這些
竟由生病帶領我回到這條路上,塞翁失馬焉知非福。